查看原文
其他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二十——人生苦短咖啡长

邵斌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-04-24
邵斌,一位长在江南的青年语言文化学者,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访学期间,且行且思,且思且吟,积稿而成一部二十余万字的文化随笔集,全书图文并茂,取名《比利时光》,于2015年3月在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。
这里推出的《比利时光》系列分为三个部分。第一部分是“比利时光:城市和大学”,这一部分向大家介绍访学的申请过程、寻找住宿的经历,鲁汶城、鲁汶大学以及作者所在的研究所的人、物、事。第二部分是“比利时光:语言与文化”,包括比利时的语言、各种由异国语言生发的趣事以及中比两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。第三部分是“比利时光欧陆风”,这一部分作者行走在欧陆大地,边走边看,写下对欧洲其他城市,如巴黎、柏林、布达佩斯等城市的观感与体悟。
万千欧陆风景、风情以及风雅都被作者一一捕捉,异国的岁月在《比利时光》中被浓缩成一颗巧克力、一杯啤酒,供大家欣赏和品咂。

二十、人生苦短咖啡长

1. 咖  啡

去鲁汶之后,习惯了中饭过后和同事出去喝杯咖啡。在国内,我不常喝咖啡。我从小睡眠不好,体会不到睡懒觉的快乐,便经常以简 · 奥斯汀的那句话来安慰自己:“世上一半人总无法体会另一半人的快乐”(One half of the world cannot understand the pleasures of the other)。当然,睡懒觉的人也体会不到不睡懒觉者的快乐。

但是来到此间之后,所谓“在罗马,就做罗马人”(When in Rome,do as the Romans do),入乡随俗,别无选择,也去喝一杯吧。这里的咖啡吧多如牛毛,市中心有个叫“老市场”的地方,是咖啡一条街,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咖啡街。跟着同事喝过五六家店了,有一家叫做Mont Cafe,标记是只猴子。店外有广告语:Life is too short to drink bad coffee,我把它译为“人生忒苦短,咖啡来偿还”——当然得是好咖啡。


其实,研究所里有咖啡机,随时有免费咖啡喝,但西方人似乎对咖啡很讲究,就像是中国人爱喝茶的偏好龙井或大红袍一样。此间的咖啡种类众多,一张单子满满的,多为荷兰语,我不懂挑选。我曾喝过的有卡布奇诺、拿铁等,有一次要了一杯espresso,后来才知道这叫浓缩咖啡,只有一小口,其味甚苦,但比国同事苦一口还不够,多要双份的espresso。我那晚喝了espresso之后,到了凌晨三点也没睡着,大概是拜咖啡所赐吧。

文学批评家乔治・斯坦纳(George Steiner)从小在英、德、法三门语言的环境中长大,对欧洲文化思想传统熟稔的程度当今罕见。他概括欧洲文化特征时,第一个特征就是欧洲到处都有咖啡馆,很多欧洲的文化就是诞生于咖啡馆里的。而美国多的是酒吧,好像主要是为了男女社交服务的。的确如此,欧洲遍布着咖啡馆,弥漫着咖啡味。大城如巴黎,小城如根特,河两岸的咖啡馆林立,男男女女在遮阳棚下喝着咖啡,聊着笑着,的确是欧洲的一大景致。更别说大学城,如海德堡与鲁汶,没有咖啡馆,还有地方聊学问吗?



喝咖啡最好坐在室外。中午时分,看着天外云卷云舒,眼前花开花落,手捧一杯咖啡,小啜两口,这份闲适,大概只属于欧洲小镇。想起威廉 · 布莱克的那句诗了,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,/And eternity in an hour(“手心握无限,须臾纳永恒”)。在鲁汶则是,手握一杯咖,瞬间成永恒。


2. 巧克力

看过《阿甘正传》的,都记得里面的那句经典台词: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, you never know what you're gonna get. (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)。似乎整部电影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。不过以前在国内还不怎么理解,为什么一盒巧克力会不知道下一颗的味道呢?记得以前也买过费列罗巧克力,似乎整盒都是一个味道。
到了比利时这个巧克力国度,才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。在鲁汶,走几步路就有一家巧克力店,Godiva、Neuhaus、Leonidas在比国可谓是家喻户晓。其中Neuhaus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,可谓是老品牌。在比利时的布鲁日,市集广场边有一小店,名曰“chocoladehuisje”,里面除了店员和计价器外,其余皆为巧克力所做。形状繁多,有沙滩武士,有海盗船,也有小猫小狗,小鸡小鸭,甚而至于女性穿戴之物,不知让人如何下口。入口即化之物,然则惟妙惟肖,极尽繁琐之能事,亦一趣也。

10月里,导师生日,晚间请大家去小酒吧Bebop喝一杯。礼物照例是巧克力,打开来大家尝,当那一盒子形态颜色各异的精美巧克力呈现在你眼前,的确让人无所适从,不知道从哪颗挑起。每颗巧克力的味道都不同,问比国同事能否辨识,得到的回答就是: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! 是啊,巧克力就像是我们的生活,下一颗的味道只有在下一刻才知道。顺便说一句,比利时也是啤酒的国度,有个同事说想把比国啤酒尝个遍,导师说,那你哪怕一天尝一种,也得花上一年工夫。啤酒是比利时文化的一部分,导师年轻时还意气风发地对各种比利时啤酒名字做过语言学的分析,在一次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大会上宣读过呢。
生活的魅力或许也在此,你永远都无法预知明天将会发生些什么。如果一切都按部就班,都已经有人安排好了——上帝的安排另当别论——那生活则了无乐趣。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的确如此。还记得在看《楚门的世界》电影时,为主人公楚门的生活深深地悲哀,所有的一切都已经预设,生活由他人导演,明天在街上会遇见谁事先都能推测出来,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!影片最后楚门划着船驶向大海,推门离开那个一成不变的世界,哪个观众内心不为之欢呼?谁不渴望丰富,谁不渴望多彩,谁不渴望未知?谁不想把“三”字加一竖,变成“丰”,谁不想把routine稍加变化,变成romance!
最后说说这句话的翻译,“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,you never know what you're gonna get”,因为它一语双关,但翻译成汉语则难免顾此失彼。译为“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”,似乎只顾及巧克力。译为“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,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”,似乎只顾及生活。此刻感觉似可这么来译:生活是盒巧克力,味道只在下一颗(刻)。学究劲又上来了,还是吃颗巧克力吧。

往期回顾


第一部分——比利时光:城市和大学
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一——结缘鲁汶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二——住在艾晗堡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三——市镇与学袍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四——大学小史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五——老鲁汶 VS. 新鲁汶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六——图书馆的涅槃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七——图腾和钟乐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八——读书郎与怀仁厅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九——鲁汶的头脑风暴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——ICAME, I saw, I experienced


第二部分——比利时光:语言和文化
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一——语言不通的痛与乐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二——鲁汶植物园的“中国苹果”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三——字母U和V的故事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四——Chinamur、Delhaize和Amsterdam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五——鲁本斯、金尼阁和杭州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六——鲁汶、卫匡国和留下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七——南怀仁会议和《红灯照》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八——在法兰德斯战场
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十九——天堂书店飘书香


【声明】感谢邵斌老师和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授权iResearch刊载此文。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,可致电010-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@fltrp.com,我们将帮您联系原文作者协商授权事宜,请勿擅自转载。  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